上了年纪的攸县人多数知道,攸县曾作为“五小工业”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国典范。作为“五小工业”重要基地之一的酒埠江镇,借着近山有矿、近水有电的优势,办起了钢厂、水泥厂、瓷厂、化肥厂等,还有一批镇办企业,在计划经济年代,这里一派红火,号称“攸县第二工业区”,成为攸县财政的重要支撑。在这幕历史大剧中,酒埠江化工厂占有重要一席,曾被称之为酒埠江的“小香港”。
酒埠江化工厂始建于1976年,1979年安装,1980年试运行投产。职工总人数648人。厂区占地总面积6.5平方米,总固定资产1500万元,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6000吨合成氨,后经过历年改造生产规模达到1.5万吨合成氨。2001年因企业改制宣布破产,以400万把整套设备买给邵东私营企业主,2009年开始因各种原因,每年停停打打,到2011年企业举步维艰,最终停产而没办法再开。2012年申请法院再一次评估破产,一代国企,从兴盛到衰退,划上了一个历史的句号。
日前,老马和网丁、风花雪月等专程到酒埠江化工厂采风,走进这冷清清的厂区,望着那一台台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,满目荒凉景象,不是当事人,真想不到当年这里是何等的辉煌……
在用镜头记录这段历史的同时,不忘向陪同采风的厂区老人聊天,希望从他口中挖出些故事。
原来,他是厂区老工人。他说,“这是我的青春度过的地方……”,言谈中似乎带着无限的留恋,可是,历史已经大幅度地阔步前进了。
1979-1980年,那是刚刚改革开放之际,厂里从县城共招收了500名年青人进厂,你看有多红火,跟上山下乡没有区别。清一色年龄相等的青年男女,男青年穿花衣服,大喇叭裤,留着长头发,大喇叭裤1尺2寸开口,你想想那是个什么风光?
那么多工人要吃饭,厂里用大木罾蒸饭,一层一层的垒起来;一般早晨做包子不赢,晚上10点以后做6层以备早餐用,次日边供应边做包子才勉强供应得来。都是年青人,每月21块钱工资,吃不饱,有的人就想办法偷包子,在附近偷鸡摸狗偷菜的也有;老百姓苦了不,就在大队喇叭里通知大队所有男人担粪担小便来氮肥厂报复,见人就泼,还泼在好多人床上。那都是艰苦年月啊……
一个厂安排了这么多人就业,而且每年为县财政作出了不小贡献,这些,我们也不应忘记。
社会的发展永远是前进的。如今,酒埠江又以旅游为代表,进入了新的辉煌发展时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