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攸县位于湖南东部,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, 东邻江西萍乡市、莲花县,西连株洲县、衡东县;南达茶陵县、安仁县,北接醴陵市。攸县素有“衡之径庭、潭之门户”之美誉,攸县居两省四市交汇之所,区位优势十分明显。
风景名胜
攸县山川秀丽,名胜古迹甚多。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,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。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,历经千年风霜,至今仍香火绵绵,钟声不绝。攸县境内古迹景点有酒埠江风景区、阳生观、仙人桥、桃源谷、白龙洞、灵龟寺、文明塔等十多处。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寝陵,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井冈山、南岳,与攸县相距仅数十公里,且为必经之途。
最佳旅游时间
攸县境内四季分明,雨水充足,土壤肥沃,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,年平均气温17.8℃,无霜期292天,年降水量1410mm左右。四季皆宜旅游。
历史文化
西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,置长沙国,攸县、容陵均属长沙国,攸县之名始见于史籍。阴山县属桂阳郡。元光六年(前129年),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;元朔四年(前125年)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候。东汉 攸县、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。建安二十年(215),吴孙权攻取长沙郡,攸县、容陵皆属吴,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。吴太平三年(258),分长沙东部都尉立湘东郡(郡治在今衡阳),阴山改属湘东郡。南朝齐,攸县、阴山均属湘东郡。陈代,攸县改名攸水县。隋初攸水、阴山、茶陵、建宁(今株洲)四县并入湘潭县,属衡山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,废湘潭县,置南云州。攸水县分置为安乐、新兴两县,与阴山县、建宁、茶陵均属南云州,州治设攸水县治,贞观元年(627)废南云州,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,属衡州衡阳郡。武后圣历元年(698),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,复置茶陵县。五代 后梁 (907~935)、后唐、后晋三代,攸县均属潭州。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。后汉,乾裕元年(948),攸县改属衡州。宋代,攸县属潭州长沙郡。元初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,称攸州,属天临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改攸州为攸县,属长沙府。清攸县属长沙府民国3年(1914)废府设道,攸县属湘江道。民国11年废道,县直接属省。民国27年(1938)省,县之间设“行政督察区”,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,专员公署设衡阳,后迁耒阳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攸县属衡阳专区;1952年改属湘潭专区(专区后来改成地区)。1983年7月,实行市管县体制,攸县改属株洲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