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影戏是攸县民间一种古老的剧种。采用湘剧和花鼓戏的唱腔,以地方方言道白和串词,加上夹杂许多俗话俚语,很贴近百姓生活,因而受到欢迎并传承下来。
皮影戏演出场面简单,四张八仙桌拼成戏台,用幔帐围住三方,正面用竹杆或木架支起银幕(白布),台内燃灯照亮,便可演出。旧时用一种特制的方形专用灯,用茶油浸泡数根灯芯即可点亮。现在改用电灯。
演出时,一人主操皮影,一人打锣鼓,一人操琴吹唢呐。主操影像者两手手指间都夹有影像操杆,口中代剧中人物唱腔和对白,常常一人演几个乃至十几个角色,腔调有男女之分,文武之别,打斗场面还常用脚一抖叫“连唱带说一脚踢”。负责打击乐的,称“武场”,一人使用5~7种响器,乐器用椅子分位固定,俨然现代的架子鼓,敲出时四肢并用,手不停脚冒歇。负责管弦乐的称“文场”,琴笛唢呐交替演奏。文、武场人员分角色帮助演唱和道白,或帮腔和助威。演出者必须吃透全剧本。现今一个皮影队一般是四人,有的更多,还有的接纳了女艺人参与演出,使演出效果更佳。
皮影中的人物、景色制作俱用牛皮、驴皮或羊皮制成,先将皮革在桐油中浸润,使其透明,然后请纸艺人剪作人形,加上色彩。每个人影分身首四肢六部分,再用铁丝或粗线连缀起来。使之能活动自如。如今改为皮纸制作,用操杆操作,分生、旦、净、丑四种,皮影人的身像只十几个,而人物头像却多达数百个,演唱时依据人物而取换头像,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脸谱泾渭分明,让人一看即知。攸县旅游
皮影戏传承方式大多是父教子传,或承师学艺。由于影视网络的影响,皮影逐渐走向衰落,目前攸县只有槚山、高枧、石羊塘等几个地区9个皮影队,演出队伍也相对老龄化,后继乏人。主要聘于一般农家祈求平安吉祥,向神灵许愿还愿,过生日建新房等演出。